生活碎片|享受過程比什麼都還重要

如果考不上,該怎麼辦?

從去年十一月開始,我就在認真的準備諮商所得考試。從張春興現代心理學、 Corey 諮商與心理治療::理論與實務、 Sharf 諮商與心理治療、 DSM-5、網路成癮、測驗與統計、生涯輔導到校園輔導,該看的都用力的看過至少一遍,也認真讀過近五年的考古題,日子不是在讀書,就是在讀書的路上。

雖然看書的過程覺得非常有趣,也有很多收穫,但在心裡日積月累的壓力漸漸地浮上檯面,知識焦慮始終讓我覺得自己唸得不夠,害怕自己不夠優秀,不願意相信自己,這使我不得不去好好和這股壓力共處,探究是什麼原因,讓我有冒牌者症候群的徵狀!

想起去年有去裸考過一次,憑著自己這十年的助人工作經驗,在考場裡面亂答亂寫,最後學科成績出來一整個出乎我意料!竟然只差四題選擇題,就能進到第二階段(面試),這個經驗讓我整個信心爆棚!

有別於前次瀟灑的走過,這次應考投入了大量的準備和心血,這些努力反倒成了不能失敗的理由。它們似乎都在暗示著:「不成功,就是在宣告自己失敗!」

這時,我意識到小時候那個笨拙的自己浮現了出來,記得在小學三年級第一次上英文課,那時純真的我完全不知道什麼是英文,家中也不曾出現過這些書籍,爸媽也不會。結果在第一次考試時,默寫英文(從 A 寫到 Z)我只拿到了 26 分的成績。

我拿著手上的考卷,看著眼前這個狗屎成績,我光想到回家屁股可能會開花,我在教室裡面難過到不行,完全不知道怎麼跟家母交代。(幸好爸媽都不會英文,那個時候因此逃過一劫!)

挫敗經驗在小學多到族繁不及備載,直到升上國中換了全新的環境,「讓自己成為全知全能,什麼都懂的萬事通」成為我學習的指標之一,才有了非常不同的轉變。

如今長大了,身上有充滿豐富的資源和養分,我發現了「全知全能的萬事通」這個角色中,它為我的生涯帶來非常多元的生活色彩與經驗,也學會超級多大眾普遍覺得沒有用處的技能。當我能夠去擁抱過去那個感到挫敗且無助的自己時,我才有足夠的力量,來回應我內在的焦慮。
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,「如果考不上,該怎麼辦?」

在撰寫這篇內文時,下禮拜就是筆試放榜的日子。雖然心裡總會有個期待是希望自己能夠順利上岸,不過,我發覺現在比較能夠接受即使考不上也沒關係。考不上不代表「我不夠好」,而是在生命的其他角落,還有我需要去經歷和體驗的事情,只是緣分還沒到而已。

即便如此,我仍然很慶幸能夠在這段時間,閱讀這麼多諮商與心裡理相關的書籍,我從中獲得了許多想法和體悟,也多了將心理學和諮商理論融入遊戲設計的想法,我發現自己挺享受這個過程的~

生活碎片|享受過程比什麼都還重要
生活碎片|享受過程比什麼都還重要

補充小趣事:

小三的第一堂英文課,老師問我:「My name is Peter. What is your name?」時,那時的我只會像是鸚鵡學舌一樣回應老師:「My name is Peter.」,現在想起來還挺好笑的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