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不聽話的孩子,簡單三招讓他再也不敢!

小孩講不聽,陪他去公園流浪!

TVBS 新聞的臉書 中,發佈了一篇標題為【管教小一兒攏講不聽,母放大絕「陪他公園流浪」萬人讚翻】的報導。為了避免被聳動的標題吸引,浪費時間看沒營養的廢文,我看網路新聞的習慣,通常會先從底下網友的回覆看起,有興趣才會點開文章閱讀詳細內容。

我粗略看了幾則回覆後,發現多數網友都非常支持這樣的教養方式,並且質疑教養專家的說法,甚至變相轉為攻擊,質疑專家都是不食人間煙火!這使我對這個議題感到興趣,讓我忍不住點進去瞧瞧這位媽媽的教養方式。以下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報導的內容:

positive_discipline
positive_discipline

小孩不聽管教怎麼辦,桃園有名媽媽突發奇想,帶小一兒子到公園當一日流浪漢,只搭了簡單的帳篷,用垃圾袋當睡袋住一晚,男童又冷又餓,最後崩潰大哭,卻也因此學會珍惜,變得更懂事。這名媽媽把小孩的震撼教育PO網,引發家長討論,但親子專家提醒,還是要考量小孩年紀和心理成熟度,不鼓勵家長效仿。

原文網址:震撼教育! 小一童不聽話 去公園當流浪漢

看完裡面的文字簡介和影片報導後,我們先從幾個簡單能夠蒐集到的資訊著手,初步分成家長與孩子擁有以及缺少的資源:

家長與孩子擁有的

  • 親友相當不捨,會送食物來探視
  • 孩子身穿長褲和羽絨外套
  • 母親的陪伴與巡邏隊的關切

家長與孩子缺少的

  • 溫暖的被窩(垃圾袋當睡袋)
  • 舒服的熱水澡(因玩耍而弄得髒兮兮)
  • 自在的環境(露宿街頭)

如何適切地教導孩子核心能力

我們姑且從結果面,以正向教養的觀點來討論教養方法是否恰當。在文中,親子專家提到:「還是要考量小孩年紀和心理成熟度,不鼓勵家長效仿。」

坦白說,我非常認同這位親子專家的說法!不鼓勵家長效仿的原因,在於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且不同的個體,倘若我們不理解孩子的心理成熟度,直觀地認為這個方法對別人有效,便不假思索地以為對自己的孩子也會有相同效果,沒有做好事前評估,更缺少陪伴的過程,很容易造成孩子童年的陰影!

gIrl_covering_her_face

懲罰學習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,家長的起心動念及施行的行為策略,都將影響到結果的好壞。在實施前,我們可以試著想想以下三個問題:

  1. 你希望孩子擁有哪些核心能力?
  2. 你運用哪些方式教導孩子?
  3. 透過這些方式,你認為孩子學到甚麼?

好的教養方式,能透過適切的教導方法(2),讓孩子學到期待他擁有的核心能力(1和3相互呼應)。倘若你不曉得教導方式適不適用,這邊有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提供給你作參考-換位思考。

我們可以透過換位思考,假設自己是那位孩子,在腦中模擬透過如此的教養方式後,詢問自己是否會學到大人期待我們學習到的核心能力。如果在構想階段自己就沒辦法說服自己,那我們就需要重新審視與調整原有的教導方式。

如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

我們試著運用兩種不同的情境,來看看孩子究竟能學習到甚麼~

情境一

我獨自讓你餓肚子,讓你體驗流浪漢的生活,感受肚子餓難受的痛苦,看你以後還敢不敢浪費食物!

情境二

我陪你一起餓肚子,與你體驗流浪漢的生活,感受肚子餓難受的痛苦,學習同理他人與珍惜食物。


如果在這兩種情境需要擇一進行,你會希望在哪種情境下學習?

在情況一中,孩子學習到的是「我不要,我以後不敢了!」;

而在情況二中,孩子學習到的是「我知道餓肚子的痛苦,我要更珍惜食物!」

在兩個都是體驗流浪漢生活的情境裡,孩子學習到的,一個是懲罰和剝奪,另一個是陪伴和同理,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,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?!

hands_united_heart_community_love

原因在於當孩子感到害怕或恐懼時,腦中的杏仁核就會掌管他的理智,在情緒波動大的情境下,孩子只會戰鬥(哭鬧、頂嘴等)或逃跑(遠離、打岔等)!當孩子感到足夠的安全感時,才有辦法好好理性與他溝通。

如果家長的目的是懲罰,孩子會感受到強烈的剝奪感,學習到的會是害怕與恐懼!孩子可能會藉由說謊或臣服的方式,來讓自己回歸到舒適的空間。只要回顧我們期待孩子能學會的核心能力,就會發現這與我們想要培養孩子核心能力的理念背道而馳,教養的方式就需要適度地調整!

兩種情境當中,我們都讓孩子餓肚子!然而,施行的過程與情境營造出來的氛圍,將影響孩子如何解讀該事件予他的關係與意義。由於小孩年紀還小,沒辦法清楚分辨出事情好壞的差異時,我們便能透過體驗式學習的方式,陪伴著他一起身體力行,去領悟與感受道理,達到核心能力的培養和經驗學習的整合。

當孩子經歷到的是懲罰,他會臣服於恐懼之中;

當孩子經歷到的是同理,他會感受到生命意涵。

正向教養的原則

Hand_drawn_asian_family

正向教養的核心觀點,是以「溫和而堅定」的態度,透過鼓勵代替賞罰,來陪伴孩子學習與成長。

雖然在簡短的報導中,只能試著捕風捉影,來推測事情的經過。然而,以此次報導作為教養學習的媒材,我們可以學習到:

因應每位孩子心智成熟和心理韌性的差異,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著高敏感的覺察,來調整自己的教養和應對模式。當孩子心理感到安全,經驗才有辦法被完整的吸收,得到良好的詮釋,才有助於孩子提升核心能力。

我自己心裡始終是這樣想著:我希望孩子的經驗,不全是透過我或是他人的教導,而是藉由陪伴他身體力行的參與,去感受生命的歷程,擁有自己的一套詮釋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