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可以做得不好嗎?運用冰山對話允許內在的一切發生

冰山對話 中的 SAGE 簡介
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2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2

SAGE 由看見、承認、允許和接納的首字母縮寫組成,是一種「有意識」的覺察方法。我們可以運用 SAGE 練習與自我對話,透過大腦的引導,讓身體與情緒連結。

  1. See it(看見情緒)
  2. Acknowledge it(承認情緒)
  3. Grant it(允許情緒)
  4. Embrace it(接納、擁抱情緒)

See it(看見情緒)
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3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3

面對未知的事物,我們都會感到恐懼。情緒也是如此,如果我們沒辦法識別情緒,就很容易被恐懼給支配。我們可以試著為情緒命名,當情緒被辨識出來,它就會從可怕的面孔,化身成Q版的模樣。

此階段比起問自己有什麼感覺,你可以準備類似以下的情緒清單,幫助你直接識別當下的情緒是什麼: 生氣、難過、驚訝、恐懼、受傷、煩躁、挫折、沮喪、憂鬱、孤單、害怕、尷尬……

Acknowledge it(承認情緒)
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4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4

透過語言將情緒表達出來,承認自己當下有哪些情緒,例如你可以對自己說:「我承認我有在生氣!」讓身體確實接收到大腦杏仁核發出的警報,前額葉就會同時開始運作。

或許你曾經遇過以下這樣的例子: 朋友A:「唉,你生氣了喔?」 朋友B:「我沒有啊?!」 朋友A:「那你怎麼越講越大聲?」 朋友B:「我講話本來就這麼大聲,再講我就要生氣了喔!!!」

明明朋友B就在生氣,但他沒辦法承認自己有在生氣,當被戳到點時,甚至會用更大的聲音來嚇阻朋友A,繼續深入他的內在情緒。

Grant it(允許情緒)
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5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5

突如其來的情緒湧現就像是湍急的河流,我們越是逆行阻擋,就越容易被水流沖走。允許情緒的發生如同順流而行,剛開始在上游水勢可能會比較湍急,但隨著情緒的宣洩與流動,漸漸地它會帶你到平緩的下游,使你恢復到平靜的狀態。

在這個階段,經常會因成長背景與過去經驗而卡關。或許有時最好的掌控,便是允許它也有失控的時候,當情緒宣洩完,它就會恢復到原本的狀態。

Embrace it(接納、擁抱情緒)
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6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6

接納就是伸出一雙溫暖的手臂,溫柔地擁抱內在的自己,不會去批判和評價自我。不管浮現哪種情緒,我都能毫無條件的接受,這就是一種愛自己的方法。

冰山對話 SAGE 流程示範(以生氣為例)
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7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7
  1. 當情緒升起時,伸出左手握拳,看著左手的拳頭告訴自己:「我看見我在生氣。」
  2. 然後看著拳頭說:「我承認我有在生氣。」
  3. 接著告訴自己:「我允許自己生氣。」
  4. 最後,用右手包著左手拳頭往胸口內縮,代表我要接納並擁抱這個生氣的情緒。

冰山對話 結語
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8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8

《冰山對話》是一本基於薩提爾冰山理論,練習靠近內在自我的自助書。書中透過許多職場的故事,循序漸進地介紹對話如何從感受開門,最終以渴望關門,試著允許自己內在的一切發生,從而獲得更多堅定且溫暖的力量。

在眾多的故事中,讓我最有感觸的故事便是【帛宏自請離職】的案例。當看到作者對帛宏說道:「我不想你轉學」時,似乎有一道耀眼的光芒,帶我穿越到了帛宏的過去,重新詮釋他曾經認為無法改變的創傷經驗,見證這段歷程使我充滿感動。
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9
我可以做得不好嗎-9

每個人在經歷不同的困境時,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,這就是「資源」。當情緒升起時,透過大腦的引導讓身體能與情緒連結,便是一種「有意識」的引導方法。上面介紹到的 SAGE ,便是將這段連結的過程流程化,讓我們可以依循步驟,更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當下的階段與狀態。

冰山對話 書中金句

面對前來求助的奇異博士史博奇,禪寺修行的大師古一告訴他:「你無法讓河流聽命於你,而是必須臣服於它的水流,借用它的力量。」

大腦神經突觸不斷收到刺激並建立連結,就是為了能把這一的「思考」變成一種新的連結模組,告訴身體這樣的手腳行動是符合你想一的規則、舒適與安全要素。

在身體習慣聽令心建構的思考模組後,這個行動模式就會漸漸養成,大腦與神經系統就會完成一套固定的迴路,變成一種固定「存在」的布線系統,這也就是我們慣性的養成。慣性一旦養成,日常工作就會變得輕鬆很多,很多事情幾乎不太需要「思考」就可以完成。

討好的人通常把決定權放在別人身上,自己不願意做決定,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尊重其他人,但久了之後,被討好的人會覺得煩不勝煩,怎麼這麼一點小事都要問我,相對的,討好的人久了也會覺得委屈,怎麼我都做到這個地步,還不被認同。

猴子理論(Who’s Got the Monkey?) 由威廉.翁肯(William Ocken)和唐諾.瓦思(Donald L. Wass)在1974年提出。 很多管理者面對下屬時,經常遇到一個問題:「老闆,昨天擬交辦的工作遇到一些狀況,我要怎麼解決?」很多管理者發現,聽完下屬的彙報並協助解決問題後,自己原本計畫要完成的工作就被耽擱了。而本來應該是下屬要完成的工作,因為對方不願意承擔或想逃避責任,就把工作丟回給上司處理。翁肯把這樣的工作責任比喻成「猴子」,每個下屬都有自己的猴子,如果都交由上司管理,管理者自己的時間就會變得很不夠用。

艾美.柯蒂(Amy Cuddy)在《姿勢決定你是誰》(Presence)一書裡提到「展現最佳狀態」背後的心理素質。在溝通或在講台上簡報時,我們以為好的溝通或取得優勢的關鍵,在於講者的頭銜或簡報的內容,但其實在於這些特點:自信、自在度,以及強烈熱忱。強烈的熱忱可以引申為一個人對目標的一種想望,為此散發出來的氣場。

在乎情境基本上就是我們的目標、意象和大方向脈絡。 從A走到B,你必須先要有這個念頭。如果連這個意念都會動搖,你要走到B的可能性就會變得相對低了。

敘事治療的創始者麥克.懷特(Machael White)認為,人往往會因為一起事件糾纏於心久久無法釋懷,只有透過講述自己的故事,讓生命力在故事裡流動,才能疏通內在的積淤。

回映的技巧,把我們汲取到的資訊整合後再重新核對對方的語意。

從「感受」開始切入,藉著詢問案主來核對他的內在狀態。

回溯的問句之所以會帶來力量,是因為很多的應對與反應並不是當下形成的,而是在很早之前我們就已經做了決定。每次的新學習會讓大腦的神經元突觸在經過「組織、破壞、再組織」這個過程形成新的神經迴路,落要在大腦裡,做為日後的習慣動作。

透過對話,將場景拉回當時做出決定的那個時間點,把過去的事件加以聚焦,已幫助當事人打開自己的覺知,知道我為什麼成為現在的我,這一路的發展是怎麼來的。

【小故事】在一個家長會上,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四個算術題。前面三個算式都是正確的,最後一個算式寫錯了。家長紛紛指正老師「你寫錯了一題」。老師轉過身來,慢慢地說道:「是的,大家都看得很清楚,這提示算錯了。可是前面我算了三道題,為什麼沒有人誇獎我,而是只看到我算錯的這一道題呢?」

老師接著意味深長的說:「教育的真諦不在發現孩子錯誤之處,而是賞識他們做得對的地方!」

人的觀點一旦成形,對於很多事物就會直接下評論,很難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眾觀全局。我們可以練習先不要對任何事做出自己的評斷,先嘗試這麼做:

  • 傾聽對方講述一個完整的事件。
  • 核對事件發生的關鍵點。
  • 透過鏡頭聚焦,看見當事人在事件裡的行為、感受、觀點和奇帶。
  • 勾勒出歷程裡的轉折點,發展當事人在歷程裡投入的過程。
  • 回饋過程裡的資源給當事人,讓對方看見自己的正向。

薩提爾女士提到了「五種自由」,在這五種自由的情境下,生命的能量也將可以自在的運行。

  1. 我是否可以自由的看和聽,而不是別人告訴我該如何看、如何聽?
  2. 我是否可以自由的說出感覺與想法,而不是別人告訴我該如何感覺、如何想?
  3. 我是否可以自由的感覺內在感受,而不是別人告訴我該如何感受?
  4. 我是否可以自由的嚮往,而不是別人告訴我該要甚麼?
  5. 我是否可以自由的冒險,而不是聽別人叫我選擇他們認為安全的道路?

自由是人類的重要渴望,心智上的自由又遠比行動上的自由來得更超然。人一旦擁有自由也同時會擁有力量。有了力量就更能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。

信念在薩提爾模式裡稱之為觀點(Perception),它並非新學習來的 view point 或是新發現的 perspective ,雖然後兩者的中文翻譯都叫做觀點,但是 perception 一詞更多指的是潛藏在潛意識裡的一種感覺,它的來源之一是藏在我們DNA裡刻印的密碼,另一個來源則是會依附著大腦裡的設定來運行,久而久之這樣的動作就內化成一種記憶、一種習慣。

每個人在經歷不同的困境時,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,這就是「資源」。善用這個資源,我們在做人處事或是職場上可以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好。當然,也別忘了生命自會找到出路,所以的選擇背後都是自我負責,只要能夠在對話裡開起一個人的覺知,剩下的就是讓當事人能夠對自己負責了。

small_c_popup.png

Subscribe

最新消息不錯過!